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在疫情防控新常态下,中央深改委最近提出的一句话引来诸多想象。 近日,中央深改委会议提出,加快制造业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之后,13部委联合发布“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意见”,从管理、模式多维度引导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落地,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再提速。 再一次,“变革”二字引起产业界共鸣。如何看待上述表达?在疫情冲击下,产业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如何推动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建设打造智慧企业?八月底,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科技部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专家、财政部管理会计咨询专家、浪潮集团执行总裁王兴山。 他认为,智能制造,以工业化高效率低成本满足个性化需求;而工业互联网,以连接为核心将推动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加速推进企业迈入数据驱动的智慧企业。 工业4.0背后是消费4.0,智能制造实时感知满足客户需求 一边是需求侧,另一边是供给侧,供给与需求的契合过程推动着消费与工业从1.0向4.0跃升。王兴山认为,“供给侧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需求侧消费升级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驱动力。” 工业1.0时期,消费品多是手工定制,短缺成为常态,可谓“你有我没有”;工业2.0时期,规模经济成时代特色,可谓“你有我也有”;3.0时代,品牌彰显身份,“我的比你阔”成为特征。进入消费4.0时代,消费者弱化了对品牌的追求,更追求内心的满足,个性化成为需求侧的最大特点。 个性化、低成本、实时感知并满足客户需求,这是智能制造的“杀手锏”,也是商业目标。王兴山认为实现智能制造商业目标需要解决连接客户、智能生产、智慧供应链、以及在线运维服务四个关键。 但智能制造,以低成本开启大规模个性化生产新模式的同时,并不意味着传统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退出。其中规模经济表现在产品的基础硬件和部件仍然要模块化、通用化,只有大规模生产标准化产品,才能发挥规模效应,将生产成本降到最低。智能制造时代“范围经济”(当同时生产两种产品的费用低于分别生产每种产品所需成本的总和时,所存在的状况就被称为范围经济),体现在软件定义,未来大量的个性化产品将由软件来定义,千人千面,产品升级,用户只需要下载软件新版本就可以实现;可以说,未来大型制造企业也将会是一家软件企业,软件将定义智能制造,比如,智能手机、智能汽车等。 当然,推动智能制造落地,还需要一个数字化创新平台,即工业互联网平台。 炒着热、吃着冷?工业互联网落地的难与不难 时下,工业互联网成了热词,但“炒着热、吃着冷”,落地成了难题。 “工业互联网的核心是连接,通过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面连接,产生大数据,进而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 王兴山举例:通过连接产品,产品卖出去之后,数据跟着产品实时反馈,这样能提前预知到哪里出现问题,从而改变售后服务的流程;通过连接客户,实时感知客户,获得客户画像,实现精准营销和个性化定制…… 工业互联网落地难?首先,难在建,如何建?他认为包含三方面:首先,要从企业内部进行提质、降本、增效,塑造数据驱动的智能生产能力;其次,打通企业内外部产业链,面向企业外部进行产业链提升,塑造数据驱动的业务创新能力;最后,汇聚价值链资源,打造面向产业生态体系和平台经济,建成工业互联网平台,并面向开放生态进行平台的运营。 其次,企业也面临基础信息化的三大痛点:比如业财不一体,数据不互联互通、孤岛问题,管控不够精细化。王兴山认为,这三点解决不了,工业互联网“炒着热、吃着冷”的现象不会消失。 王兴山以浙江伟星为例。通过与浪潮合作,这家企业打造了以客户为中心的C2M的制造模式,客户可以自由选配拉链颜色,材质和样式,实现了拉链行业的“私人定制”。在建设过程中,前者还引入了实时订单成本等管理会计工具,每日接单量由400单飙升到1500单。此举引来行业跟风。 打造智慧企业,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 高韧性的智慧企业并不是一日练成的。 专家认为,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孕育出制造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社会经济迈入智慧经济新时代,也推动企业走向万物互联、数据驱动、软件定义、平台支撑、智能主导的新阶段。 “高韧性的智慧企业理想的架构是后台相对稳定、有序,而业务一线、作战一线的前台是灵活的、敏捷的、扁平化的。”王兴山表示,企业以稳定的后台支持灵活机动的前台,以后台的‘不变’应对前台的‘万变’。 企业的转型而是要经历“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的三步递进。他强调,智慧企业是以AI为核心的大数据深化应用,数据从附属产物转变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并通过大连接从局部孤岛走向系统贯通,数据驱动、智慧决策是关键特征。 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信息化基础不同,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切入点也不同。王兴山建议企业要重视标准化、规范化、体系化的基础管理,要练好内功;同时提醒打造高韧性智慧企业,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管理问题、思维问题、战略问题。 |
热点资讯
分享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