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西安高新区抓牢招商引资生命线,不断创新招商工作模式,以招引好项目、服务好项目、建设好项目为杠杆,实现了营商环境、招商效率的新提升,区域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前三季度,西安高新区累计新登记市场主体20016户,日均新增市场主体101户;累计签约项目140个,总投资2834.61亿元,位列全市第一。 创新机制整合要素 推动招商项目快速落地 今年西安高新区先后举办“2022年一季度重点项目集中签约”“老朋友新合作”以及“面向未来•共进共赢”第六届丝博会西安高新区投资环境说明会暨项目签约专场等重点活动。截至今年9月,累计签约项目已达140个,总投资2834.61亿元。 优质招商成果的背后是一支专业化的招商队伍和完善的招商体系。 今年以来,西安高新区持续深化招商队伍专业化改革,聚焦未来产业新赛道优化招商体系,围绕高新区“55611”主导产业,成立了六个专业化招商部,并紧盯产业链开展产业集群式招商、精准招商、靶向招商,大力推行“投行”模式,推动一大批产业项目落地建设。 “良好的环境配套、产业配套、支持政策都对项目招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新区投资合作局负责人介绍说,在具体招商过程中,他们提前考虑营商环境和要素资源对项目的磁吸作用,围绕土地、资金、研发、融资、奖补、产业链配套、营商环境等招商引资要素资源,一方面深入盘清提效,一方面加速资源重置,对好项目、好企业,优先高效提供优势资源配置,最大程度突破瓶颈、打通堵点,全方位盘活招商引资要素资源,使招商项目“来得了、落得快、发展好”。 重磅项目从来不是等来的、要来的,而是靠良好的营商环境、优质的政务服务、精准的支持政策、完善的产业配套等共同引进来的。 在当年招引的一大批项目中,总投资150亿元的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零部件二期扩产项目和总投资110亿元的西安硅产业基地(二期)项目,均是在一期项目建成投产的情况下,企业新增的扩产扩能项目。 2022年西安高新区还成功引进总投资60亿元的国家先进稀有金属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及高性能钛合金制品生产项目、总投资10亿元的创新药物制剂及多肽原料药产业园建设项目等。这些项目的落地为高新区优势产业集群加速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能。 优化服务提质增效不断提高企业开办效率 项目签约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为大力促进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最大限度提升企业开办便利度,西安高新区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主动作为、靠前服务,积极建立市场准入“绿色通道”。同时,支持企业多元化方式出资,支持企业的投资人以专利、商标、股权和债权等方式出资设立企业,推动落实企业开办全过程“零成本”,不断提高企业开办效率。 据了解,今年以来,西安高新区着力打造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特别是在市场主体准入方面,高新区大力推广开办企业“一网服务、一窗通办、一次收集、一日办结”的“四个一”标准化服务规范,健全“企业开办服务专区”标准化制度,完善企业开办服务专区“前台综合受理、后台集成服务”的智慧模式。 为了让企业快速进、自由出,西安高新区坚持“非禁即入、便民高效、规范统一、宽进严管”原则,打通“准入”“准营”“运行”“退出”各个环节,并为企业入市创造宽松条件:在陕西省率先实现企业开办3小时全流程办结;率先实现商事登记“跨省通办”“同城通办”;率先推行创客企业“集群注册”;率先实现企业开办办结即生成银行开户预账号;率先实行食药经营许可“无纸化”“零见面”审批等“八个率先”服务模式。特别是率先探索实施的“证照联办”模式,被作为全省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典型案例予以复制推广。 “保姆式服务”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2021年11月,西安高新区发布《西安高新区“千人帮千企”活动实施方案》,派出1349名管委会干部,对口服务1349家“五上”企业。包括规上工业企业,规上服务业企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资质内建筑业企业,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工作启动以来,这些党员干部帮助对口企业解决了用水、供电、交通、项目建设等一系列困难,成为企业懂悲欢、知冷暖的“贴心人”。 今年年初,西安宏星电子浆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因土地名称变更等问题,上市计划遇阻。了解后,西安高新区派驻该公司的帮扶干部王红梅先后对接区内多个部门,用时2个月帮助企业彻底解决问题。目前,企业已成功进入省级上市后备企业名单。 西安高新区还大力推行前移服务、上门服务、容缺服务、问需服务、定制服务,完善亲商助企“一企一策”、动态跟踪和“体验式”走访,加大政策咨询和宣传力度,及时解决企业诉求,为企业提供高效精准、公平普惠的“保姆式服务”,为重点项目落户提供“提前介入、专人指导、全程跟进、事后回访”的“链条式”服务,建立小微企业“一对一”帮扶和“集中托管”服务工作机制,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创业活力,形成了科学化、规范化的“重商、亲商、安商”长效机制。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未来,西安高新区将不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持续加大项目招引,努力推动实体经济实现更大发展,为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高新力量”。(杨皓 鲁维) |
热点资讯
分享更多资讯